
華夏鞋文化博物館是我國首座鞋文化專題博物館,目前布展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展出面積800多平方米。該博物館展出內容分為七大部分,包括1.鞋發展史 2.鞋履民俗 3.民間鞋品 4 .三寸金蓮 5.精品特展 6.場景復原 7.制鞋技藝。七大板塊中包含60個有關鞋的專題,一千多件有關鞋的展品。
查看詳情 +老美華傳統手工布鞋、于民國初年(1911年)創立開始、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其中坤尖、繡花、杭元和駱駝鞍、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工藝繁瑣復雜、包含了六十多道工序、千層布底達到36-40層白布、麻繩納底要求每平方寸達到九九八十一針、所用輔料均有所要求、整個制鞋流程要經過“粘、拉、調、配、套、沿、绱、排”八道基礎工序、驗鞋遵循“一正、二要、三不、四凈、五平、六一樣、七必須、八一定”原則、嚴格傳承百年傳統手工生產。
也稱為“三寸金蓮”、屬于古代的審美習俗,它源于“女子以腳小為美”的觀念、而制作“三寸金蓮”卻是相當復雜、先要畫圖做鞋樣、確定尺碼大小、按鞋樣切割鞋幫、再按鞋幫裁鞋面、比制作正常尺碼的鞋子要復雜很多、而坤尖鞋的制作也是一種傳統工藝的積累、老美華至今保留著坤尖鞋的制作工藝、并把它做成工藝品、供收藏愛好者收藏、也會繼續把傳統工藝發揚廣大。
老美華連袖男裝的歷史可直接追溯到秦、漢的錦衣袍服。其寬衣大袖、渾然飄逸的風格一一貫通,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思想和美學理念。連袖男裝做工精湛:多以傳統工藝著長,精美手工縫制,有嚴格的傳統工藝要求,在搭配裝飾方面,也都要求做到絲絲入扣,無懈可擊,才能至臻于完美。連袖男裝是通過手工裁剪,達到立體效果,無論是裁剪,制作都需要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技藝,本著“舊中久新、新中久根”的意念繼承傳統技法,精益求精,強調原汁原味,整個制作過程經歷了設計、量尺、面料縮水、整理、裁剪、打料、扣活、縫制、鑲嵌、纖邊、釘絆等40余道工序。老美華連袖男裝是名副其實的民間手工藝技術傳承的歷史見證。
津派旗袍是兼收并蓄中西合璧的有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準服裝。既表現出中華民族的一種規整、含蓄、端莊、典雅的審美要求,也迎合了中國女性溫和內斂的性格特點和秀美身材,流暢的弧線條,是這種柔美個性的集中體現,老美華津派旗袍其工藝傳承及文化底蘊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手工技藝的傳承,是我國傳統文化和服飾文化的倩影。